1 養鴨業概況及地位 1.1數量及分布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02年世界鴨存欄量9.48億只,亞洲存欄量達8.44億只,占世界鴨總存欄量的89.0%(見表1),其次是歐洲鴨存欄量0.63億只,占世界鴨總存欄量的6.6%。在亞洲,鴨的飼養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泰國、印尼和印度等國,養量以中國最多,存欄量達6.61億只,占世界鴨總存欄量的69.7%,占亞洲78.3%,可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鴨生產國。 表1 世界鴨存欄量 億只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中國 | 5.12 | 5.62 | 6.12 | 6.36 | 6.61 | 亞洲 | 6.68 | 7.28 | 7.88 | 8.14 | 8.44 | 歐洲 | 0.60 | 0.65 | 0.64 | 0.63 | 0.63 | 世界 | 7.68 | 8.33 | 8.92 | 9.18 | 9.48 | 中國占亞洲(%) | 76.607 | 7.207 | 7.707 | 8.107 | 8.30 | 中國占世界(%) | 66.606 | 7.506 | 8.606 | 9.306 | 9.70 | 我國鴨飼養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華東、東南沿海各省及華北等省市。除此之外,臺灣也是鴨的主產地。據統計,2002年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廣西、江西、福建、山東、安徽、浙江、重慶、湖北等12個省市區鴨出欄量為15.32億只,占全國出欄量的83.8%。其中,四川省是我國最大的養鴨飼養省,2002年出欄鴨3.37億只,占全國鴨出欄總量的18.4%。其次為廣東1.94億只湖南1.47億只、江蘇1.23億只。 1.2 鴨肉、蛋、羽絨產量 據FAO統計,2002年世界鴨肉總產量達305.0萬噸,亞洲和歐洲鴨肉產量分別達249.2萬噸和39.3萬噸(見表2),分別占世界鴨肉總量的81.7%和12.9%;中國鴨肉產量達211.6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69.4%,按我國人口13.0億計,人均鴨肉占有量達到1.63于克。2002年,我國鴨蛋產量354.2萬噸,人均占有量達到2.72千克。我國羽絨出口貿易量占世界總量的50%。2002年我國出口羽絨制品約7萬噸,創匯65 000多萬美元,是世界最大的羽絨生產國。綜上所示,我國鴨肉、鴨蛋和羽絨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表2 世界鴨肉產量 萬噸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中國 | 172.97 | 185.89 | 199.67 | 201.0 | 211.62 | 亞洲 | 206.62 | 220.19 | 234.76 | 237.32 | 249.24 | 歐洲 | 36.65 | 38.33 | 40.19 | 39.51 | 39.27 | 世界 | 259.16 | 274.57 | 291.38 | 293.31 | 305.00 | 中國占亞洲(%) | 83.7 | 84.4 | 85.0 | 84.7 | 84.9 | 中國占世界(%) | 66.7 | 67.7 | 68.5 | 68.5 | 69.4 | 2 養鴨科技進展 2.1品種資源及利用 我國鴨品種資源豐富,有12個鴨品種(見附圖,除貴州三穗鴨外)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出許多生產性能優良的地方良種,如北京鴨、紹興鴨、金定鴨、高郵鴨、建昌鴨、連城白鴨等。近年經過養禽專家和飼養者的進一步選育,生產性能不斷提高。如蛋鴨品種,紹興鴨、金定鴨及臺灣褐萊鴨年產蛋量均可達300個以上,超過國外蛋鴨品種;北京鴨是世界最著名的肉鴨品種,被國內外肉鴨育種公司作為育種素材,許多肉鴨培育品種(如櫻桃谷鴨、麗佳鴨、奧白星鴨、楓葉鴨、海格鴨及天府肉鴨等)都有北京鴨的血緣;天府肉鴨生產性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優質白番鴨RF系和臺灣白羽騾鴨的生產水平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