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BV研究情況及進化分析 1、IBV的發現:1931年首次發現、1936年首次分離到病毒、1951年發現IBV存在不同血清型、1960年H120、H52、1962年發現“腎型”、1996年 QX、2003年973B(4/91)。 🔽 2016年三種病的檢出率:2009-2013年間我國IBV流行毒株S1基因序列687條,共包含13個基因型。 🔽國內外主要IBV毒株對應關系 2、IBV的進化分析 QXIBV經典代表毒株有QXIBV株、LX4株、A2株、YX10株等,故又稱為LX4型、A2型。在2010年前,TW型IBV分離株數量很少,與之前8年監測結果對比發現,近幾年TW型IBV分離比例逐年增加。 4/91型又稱為7/93B型、CR88型,來源于歐洲,可以侵害雞只的呼吸系統、雞肉、腎臟和生殖系統。4/91疫苗是國際上最廣泛的IB疫苗之一。CHIII型參考毒株包括LDT3株野毒株與疫苗株,LDT3于2003年從廣東鴨中分離得到,后經傳代致弱成疫苗株LDT3-A,這是我國農業部批準使用的疫苗毒株之一,近幾年該型分離株較少,這可能與疫苗的使用有關。CHIV型參考毒株包括HN08、CK/CH/LSC/99I,國內學者也稱之為HN08型或LSC/99I型。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重組分析發現,LSC/99I廣泛參與了不同基因型毒株間的重組。 二、QIBV的研究 1、QIBV的“歷史”;1996年分離獲得QXIBV,被Gen Bank收錄;1997年論文發表,在第11版和第12版禽病學都引用。 2、QIBV的分離與鑒定 動物回歸試驗和免疫保護試驗 常以R值的大小制定型和亞型,R>80%為同一亞型,R在25%與80%之間為同型的不同亞型,R<25%時為不同的型。 三、流行病學特征 主要水平傳播,在集約化雞群1-2天內會很快波及全群。直接接觸或通過氣溶膠(微滴)間接接觸。 發病日齡:呼吸型20天以下的多發;腎型20-50日齡多發。 發病季節:呼吸型冬春季節多發,腎型一年四季均有發病。 IBV感染2周齡以下的母雞,會造成其生殖道永久損傷,形成“假母雞”;如果3周齡前感染,產蛋率多位50%;4-8周齡感染,產蛋率多為80%;8周以后感染,基本不會對產蛋雞造成影響。 1、呼吸型:代表毒株:Massachuansetts、代表疫苗:H120、H52、M41滅活疫苗、所有日齡的雞,但表現日齡依賴性、輕微的呼吸道癥狀、產蛋下降。 2、腎型:代表毒株:T、代表疫苗:Ma5、28/86、主要感染育成雞,以20-60日齡雞多發、腎臟腫大,花斑腎、脫水、飲水量增加、腹瀉、排泄物水分增加。 3、產蛋下降型:代表毒株:QX、代表疫苗:H120、H52、M41滅活疫苗、所有日齡的雞,但表現日齡依賴性、輕微的呼吸道癥狀、產蛋下降、太陽蛋、軟皮蛋、畸形蛋、薄殼蛋、沙殼蛋、小蛋、水樣蛋清。 QX株引起的臨床癥狀: 4、793/B型(4/91):1985年在法國一個小鎮首先分離到CR88;1992年在英國分離到793B;引起肉雞呼吸道癥狀、腹瀉、死亡率逐漸升高,肌肉蒼白,氣管有炎癥,腎臟腫脹。 四、IBV的防控要點 1、新毒株是如何產生的? 單個氨基酸的改變就能導致一個新的血清型的產生。對于每個新出現的基因型毒株不一定需要開發新的疫苗來應對,現有疫苗單獨或聯合保護也可起到作用。 基因型——病毒全序列測定、血清型——血清中和試驗、保護型——攻毒保護情況。 2、疫苗:弱毒疫苗、H120 H52、Ma5、28/86、LTD3、QX、491、滅活疫苗:M41。疫苗選擇:弱毒疫苗H120、H52是必選項。 H120常用于30日齡以下雛雞的首次免疫接種,H52一般用于8-10周齡雞重復免疫和成雞免疫。 滅活疫苗:目前國內審批的均為M41株滅活疫苗,應充分利用滅活疫苗的優勢,做好不同血清型,不同基因型的新制品的研發,特別應研制針對QX的滅活疫苗。 傳統的免疫程序是有效的,是當前IBV控制的必要選擇(Ma5、28/86、LTD3、491)。 緊急接種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