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苗質量是保證養殖成績的根本,如果禽苗質量不好,再無懈可擊的養殖管理也無法獲得好的經濟效益,本文從影響禽苗質量的因素、禽苗質量對生產的影響,以及如何評估優質禽苗展開闡述,為禽苗企業質量控制以及養殖戶選擇優質禽苗提供參考。 一、影響禽苗質量的因素 導致禽苗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孵化過程影響禽苗質量。孵化過程中蛋殼溫度過高或過低、胚胎早期污染,都會導致弱雛率升高。 其次,雛苗儲存和運輸環境會影響禽苗質量(溫度偏高會導致雛禽脫水,偏低導致卵黃吸收不良),造成后期生長緩慢。 再次,種禽疾?。ㄌ貏e是垂直傳播疾?。?,對禽苗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出現母源抗體異常,死淘率增加。 最后,種禽營養狀況直接影響禽苗質量。 二、禽苗質量對生產的影響 禽苗質量直接影響禽群生產指標。以實例進行說明: 案例一:2015年,萊陽一飼料客戶,養殖海蘭褐蛋雞5萬只,連續三天分三個批次進雞。第一批1萬只(來自孵化場A),第二批和第三批分別2萬只(來自孵化場B,雞苗價格比第一批苗便宜0.3元/只),進苗時眼觀三批雞苗沒有太大區別。 在飼養過程中第二、三批雞群中逐漸出現弱小雞,50日齡時采樣送動保實驗室檢測,檢測出網狀內皮增生癥,這種病多是垂直傳播。 產蛋高峰時,第一批產蛋率達到95%,第二、三批最高產蛋率僅到82%。至200日齡時弱雞與正常雞體重相差500克,死淘雞只累計達到10%。 至淘汰時,第一批雞每只盈利18元,第二、三批雞每只盈利15元,與第一批相比,第二、三批雞少盈利12萬元。相同飼養條件下,盈利少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二、三批雞苗存在質量問題。 案例二:濰坊一白羽肉雞場,規模9萬只。2016年有一批次,第一天(第一批)進雞5萬只,第二天(第二批)進雞4萬只。 第二批雞苗到場后發現均勻度較差,同一筐雞最大57g,最小30g。部分雞苗臍炎,卵黃吸收不良。第二天開始死淘率增加,每天的死淘都在0.7%以上,7日齡每天達到1%以上,大群弱雛較多。采血送動保實驗室檢測,新城疫抗體達到6,比第一批的抗體低2個滴度,并檢測出傳染性貧血病。 出欄時,第一批的雞成活率95.3%、體重2.52公斤、日齡40日齡、料肉比1.61、盈利1.3元/只,第二天的雞成活率83.5%、體重2.33公斤、日齡40日齡、料肉比1.74、盈利-1.15元/只。第二批雞因為雞苗質量問題而少收入約10萬元。 三、建立禽苗質量標準勢在必行 如何選擇優質禽苗?當前缺乏統一的禽苗質量標準,很多都以眼觀評判為主,如活潑愛動、眼大有神,腹部大小適中、柔軟,臍部吸收良好,絨毛干燥而稠密等。這種評價標準不客觀。 由禽苗供求雙方因質量問題產生矛盾糾紛時有發生。以齊魯網2017年4月10日的報道為例:臨清一養雞戶引入三萬雞苗后第六天死亡六千多只,該戶以雞苗質量不合格為由向生產企業索賠遭拒;雞苗供應商也很難澄清與雞苗質量無關,只因禽苗質量標準不明確。劣質禽苗既損害了養殖戶的利益,也極大地影響了禽苗生產方的口碑。 因而,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雞苗質量評價標準,對于維護養殖戶基本權益及禽苗企業的信譽,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