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24 點擊: 次 來源:易邦生物 作者:劉紅祥 - 小 + 大
近年來,支原體發病日益凸顯嚴重,特別是MS的感染更加明顯,在實際生產中臨床表現形式也多樣化,常因誤判而造成較大損失,現匯總臨床中不同表現形式,掌握發病規律,及時綜合防控。 一、感染特點 支原體有雞毒支原體(MG)與滑液囊支原體 (MS)之分,目前MG國內感染較為普遍,但近年來MS感染壓力較大;感染品種廣泛;垂直傳播與水平感染共存;雞苗質量與支原體感染率息息相關。 二、臨床表現 1、雛雞張口喘表征。噴霧免疫后或免疫新支活苗后出現一定比例的張口喘雞只,有的出現氣管、支氣管堵塞現象,應用抗生素后可較少或改觀癥狀。 2、7-10日齡死淘高表征。4-5天后開始死淘增加,弱雛多,解剖顯示雛雞氣囊干酪物明顯,后期激發大腸桿菌,經反饋可見父母代種蛋毛蛋率高。 3、種雞產蛋波動,蛋殼“太陽蛋”,毛蛋率高。種雞大群正常,但產蛋波動范圍較大,蛋殼質量差,蛋殼端部粗糙,有的形成“太陽蛋”,伴隨毛蛋率高,商品代雞苗質量差。 4、育成雞消瘦、癱瘓,生長不良表征。商品代或育成期種代出現消瘦、癱瘓雞,死亡率低但淘汰率高;商品代多在5周后出現,育成種代多在8-10周出現,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后期生產性能。 5、活疫苗免疫后呼吸道反應凸顯表征。不同時期的活疫苗免疫雞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大群正常,有的持續性,有的一過性,嚴重的后期激發頑固性大腸桿菌。 三、原因分析 1.種雞場生物安全操作與意識薄弱,造成支原體過早感染,雞場形成循環感染態勢,造成育成種雞腿病、孵化率低、毛蛋率高、雛雞質量差的困境。 2.種雞過渡使用(強制換羽),造成種雞群體質差,間接造成雛雞質量差,死淘率高的特點。 3.免疫意識差且免疫程序混亂,不了解本場疫病感染規律,不能及時處理雞場疫病的困擾。 4.管理粗放、通風不良、飼料劣質等造成雞群處在多重應激之下,易發生支原體的感染。 5.不規范凍干活疫苗的使用,造成支原體對雞場的污染。 四、綜合防控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屏障。全進全出的雞場設置,避免車流、物流、人流等造成的水平傳播因素,達到無支原體感染狀態。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與檢測方案 ①制定本場的支原體檢測方案,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避免病原擴大化。定期采集血清與棉拭子進行野毒感染壓力檢測與病原陽性率檢測,以便確定免疫與藥物預防機制。 ②支原體活疫苗要在病原陽性前免疫,要時時利用試劑盒進行支原體野毒抗體感染的評判。利用試劑盒檢測支原體抗體水平判斷野毒感染時機,適時進行MG活疫苗的免疫。 ③了解支原體滅活疫苗的免疫優勢,根據雞場現狀適時免疫。 滅活疫苗(MG+MS)產生的循環抗體不能阻止支原體野毒的感染,但能減少或避免支原體經蛋垂直傳播概率。 滅活疫苗(MG+MS)免疫可提高雛雞母源抗體,避免雛雞早期過早感染。 滅活疫苗(MG+MS)免疫后雞群或雞場生產性能、經濟效益改觀是最大收益,而不能一味追求抗體水平高低。 ④支原體抗體檢測判定 支原體SPA(平板凝集)抗體與疫苗免疫保護性有相關性,平板凝集抗體2倍以上有保護力。 ELISA抗體水平高低與保護力無明顯相關性,高的抗體水平不一定有高的保護率,還與毒株毒力有關。 ELISA抗體連續性檢測可判定雞群野毒感染曲線,ELISA抗體與SPA抗體無明顯相關性。 3、綜合防控措施 注重與加強飼養管理、溫濕度控制、通風管理,提高雞群體質。 通過監測及時淘汰發病雞,確定易感日齡階段,疫苗免疫與藥物配合進行相對凈化。 活疫苗免疫前可投呼吸道敏感藥物,活疫苗免疫后避免呼吸道藥物的使用,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附支原體免疫方案: 附支原體藥物使用方案: 3-4W、8-10W、20-22W、30-35W投強力霉素、泰樂菌素、泰妙菌素、利高霉素、恩諾沙星等藥物,減少支原體的感染概率。 |
上一篇:僵弱豬問題防控思路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