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隱性乳房炎的發病率 我國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很高,隱形乳房炎的發病率更高、危害性更大。根據國際奶牛聯合會的統計,20世紀70年代,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是2%,隱性乳房炎患病率為50%。在我國,同期幾個大城市隱性乳房炎的檢出率為20%~70%。20世紀80年代,有60%以上的乳牛都感染有隱性乳房炎,有30%~50%的乳區感染有隱性乳房炎。據王應安等調查,青海某奶牛場牛隱性乳房炎的乳頭患病率和乳區患病率分別為54.08%和25.89 %。林志權等調查,乳頭患病率和乳區患病率分別為61.03%和31.70%,孫福先等,單志貴,蕭乾慶等,楊章平等和李國江等報道我國奶牛隱性乳房炎頭數陽性率分別為85.7%、81.3%、51.3%、54.1%、46.4%,楊勇調查頭患病率和乳區患病率分別為 70.39 %和38.49 %。雙金等1998年對內蒙古大黑河奶牛場泌乳牛283頭次1078個乳區檢測出隱性乳房炎的乳頭患病率和乳區患病率分別為 61.84%和 32.28%。上述情況表明,近年來奶牛隱性乳房炎呈上升趨勢。 2 隱性乳房炎造成的經濟損失 乳房炎造成的經濟損失有生產性能的下降、替代品費用的增加、奶的丟棄、藥費的開支、獸醫和勞動力的費用等,而生產性能的下降是引起巨大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在一個牛群中,大多數乳房炎(90%)是隱性型,因此造成經濟損失的主要是隱性乳房炎,其損失占每頭泌乳母牛每年總生產能力的10%~11%。20世紀90年代,美國因乳房炎造成的損失平均每頭牛每年約185美元。美國現有乳牛950萬頭,每年損失約10.8億美元。在世界范圍內每年的牛奶損失達30萬噸。 3 隱性乳房炎的病因 隱性乳房炎在牛奶或乳房的外觀上沒有肉眼可見的變化,但牛奶產量下降,細菌出現在牛奶中,乳成份被改變等。這種病在高產母牛中更為普遍。 3.1 生物性因素 隱性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為主要病原菌和次要病原菌兩類。主要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其他鏈球菌、大腸桿菌類、環境來源的腸道球菌等。次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牛棒狀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等。無乳鏈球菌不同于其它生物體,它唯一的棲息地是乳房,乳房炎包含的所有其它生物體都存在于環境中。 3.2 其他因素 3.2.1 飼養管理水平較低也是引起隱性乳房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如運動場凹凸不平,積水泥濘,長期不清理,牛舍地面和排尿溝內糞便及污物堆積,使牛乳房污染嚴重。 3.2.2 擠奶員的素質不高,如手工擠奶方法不擋,擠奶前不擦洗乳房或擦乳房的水中無任何消毒劑,每次擠奶時乳汁未擠凈,擠奶后不用消毒液浸乳頭,一塊抹布擦洗很多牛,且用于擦洗手臂上的牛糞。 3.2.3 不能正確使用擠奶器或對擠奶系統沒有進行很好的保養,牛棚真空泵調節器不清潔,擠奶器上的橡皮管未經常更換,使擠奶器不能正常工作。清洗擠奶器不加任何消毒劑。 4 隱性乳房炎的監測診斷 由于隱性乳房炎發病率高,所以重在整體監測診斷。隱性乳房炎的診斷方法大致可分為四類:乳汁病原微生物檢查、乳汁細胞學檢查、乳汁 p H值檢查和乳汁導電性檢查。另外,還有一些新研究或正在研究中的生物學檢查以及微量元素檢查方法。 4.1 乳汁病原微生物檢查 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學、微生物學等刺激所發生的一類炎性變化。主要由多種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細菌、真菌、病毒等。較常見的有27種,其中細菌14種,霉形體 2種,真菌和病毒7種。如果能檢出乳汁中有病原微生物就可大致診斷出隱性乳房炎,但是對于非特異性隱性乳房炎,乳房和乳汁不但沒有肉眼可見的變化,而且乳汁中也檢不出病原菌。而有些病原菌雖經常存在于乳房內,但不一定引起發病。因此根據乳汁中有無病原菌判斷奶牛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并不可靠,只可以根據檢出的病原菌的種類、數量大致作出判斷。 4.2 乳汁細胞學檢查 根據乳汁中體細胞數含量的多少來判斷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常用的有乳中體細胞直接計數法和間接計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