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3 點擊: 次 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自2018年8月我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來,生豬養殖企業在與疫情戰斗的同時,快速調整和優化生產模式,使能繁母豬存欄和商品豬出欄量在2020年與2021年迅速恢復。2022年能繁母豬存欄與商品豬存欄量均已恢復至綠色區間,生豬價格在3月結束底部振蕩,進入新的“價格周期”,企業養殖利潤也在上半年全面扭虧為盈??傮w來看,非洲豬瘟疫情為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契機,經過挑戰和機遇的磨練,生豬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本文聚焦生豬產業現狀,分析四季度生豬價格趨勢。 一、生物安全體系加強 目前,非洲豬瘟造成的生豬產能下降仍在持續,在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壓力尚未解除的情況下,養豬企業又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艱巨任務,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工作更顯艱難。生豬行業受非洲豬瘟與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影響,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顯著加強,養殖企業投入更多資金升級硬件和軟件,行業的產業鏈和整體布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方面,貿易流發生變化。國內生豬與豬肉貿易主要為東北、華北產出大省流向人口密集、消費量大的廣東、重慶、福建、上海、貴州等地。豬肉貿易以生豬運輸為主,新鮮豬肉主要滿足產地當地需求,其余以分割冷鮮肉和冷凍肉的形式就近外銷。由于實施動物防疫政策,部分區域間的生豬調運受到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動物檢疫合格后,官方需要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此證明即市場流通中的A票或者B票。 大區防疫政策從2021年4月開始施行,根據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工作方案(試行)》,將我國分為北部、東部、中南、西南、西北五個大區進行分區防疫。雖然A、B票制度并不限制調運的范圍,但上述的分區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原則上不建議進行大區間調運,隨之部分省份(如廣東省)逐漸響應政策原則上限制省外活豬向本省內調運,生豬貿易流較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前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另一方面,生豬屠宰環節發生變化。生豬屠宰環節前端連接生豬飼養場戶,后端連接肉品流通消費終端,產業鏈呈現兩端大、中間小的形態,是非洲豬瘟防控的關鍵環節。隨著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三證”資格清理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生豬屠宰產業轉型升級迎來歷史性契機。生豬檢疫可在常規檢查后再次進行復檢,待出具檢疫結果后,記錄下檢疫項目、時間、結果等事項。對于整件豬肉產品,還需要在外包裝上再次加蓋食品檢疫合格印章。如經檢驗判定為存在疫病風險,需要依據嚴重程度采取最為合適的方法。疾病風險較低可通過高溫方式進行處理;疾病風險較高則需要直接銷毀。 二、進口量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2012—2015年,我國進口豬肉數量在每年80萬噸以內,2016年增長一倍至160萬噸,2017—2018年維持每年120萬噸的水平,2019年再度大幅增長至近200萬噸,2020年繼續擴大一倍至430萬噸,2021年回落至357萬噸,2022年截至7月底進口總量為92萬噸。2016年、2019年、2020年國內生豬價格較高,進口驅動力較強,進口增量較大。2021年,因國內豬肉價格下滑,進口量下降。2022年,豬肉價格前低后高,上半年進口量維持低位水平,前7個月總進口量同比下降64.09%。 國內向外國肉類生產企業進口豬肉,根據直接、間接的關系,有四種貿易流通方式:國內貿易商通過國外貿易商進口肉企的豬肉,分銷至國內工廠或分銷商;國內工廠、分銷商直接通過國外貿易商進口肉企的豬肉;國內貿易商直接向國外工廠進口豬肉,再分銷至國內分銷商和工廠;國內分銷商和工廠直接向國外肉企進口豬肉。 據了解,豬肉的進口從與國外供應商達成購買協議開始,到運輸到港結束,前后大約需要3個月,國內外豬肉價差并不是驅動國內進口豬肉幾個波動的主要因素,國內進口豬肉,主要來自對未來豬肉價格走勢的預期。一般在豬價看漲的時候,近端進口、遠端銷售是能夠形成進口利潤的,有利于促進進口;相反豬價看跌的時候則國內進口積極性不高。由于進口豬肉沒有有效的套保方法,協議簽訂時確定價格,其后3個月時間里國內進口商面臨豬肉價格波動的風險。 |
上一篇:當前豬市面臨“4個反?!?!
下一篇:國慶將至 蛋價多是窄幅調整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