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點擊: 次 來源:中國動物檢疫 作者:馮之航,張曉文等 - 小 + 大
摘要:我國已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可為非洲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AHS)歷史無疫國家。2020年泰國、馬來西亞發生的AHS疫情,對我國防范AHS傳入帶來了極大壓力。為有效防止AHS傳入,基于OIE風險分析框架,利用OIE風險評估矩陣,從傳入評估、暴露評估和后果評估三個角度,分析進境馬匹傳入AHS的風險。結果顯示:傳入評估的生物學因素風險為“高”,國家因素風險為“中”,商品因素風險為“高”,綜合傳入風險為“中”;暴露評估的生物學因素風險為“高”,國家因素風險為“高”,商品因素風險為“高”,綜合暴露風險為“高”;AHS傳入將會給我國馬屬動物相關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傳入后造成的后果風險為“非常高”。綜合傳入評估、暴露評估和后果評估三方面風險分析結果,判定AHS隨進境馬匹傳入我國的整體風險為高。建議采取嚴格產地預檢、進口后隔離檢疫等風險管理措施,有效控制AHS傳入。 非洲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AHS)是由非洲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引起的馬屬動物非接觸性蟲媒傳播疾病,主要通過庫蠓等吸血昆蟲叮咬傳播,馬、騾、驢和斑馬是常見易感動物。該病可引起發熱、皮下水腫、病毒血癥等癥狀,可導致馬和騾的病死率高達95%。驢和斑馬感染 AHSV 后不表現臨床癥狀。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 AHS 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在《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中,均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在《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 年)》中,將其列為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 AHS 起源于非洲,最早記錄于 1327 年,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AHS 在非洲下撒哈拉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偶爾在非洲北部(1965 年、1989—1990 年、2007—2010 年)、中東(1959—1961 年)、歐洲(西班牙,1966 年、1987—1990 年;葡萄牙,1989 年)發生。2018 年以來,南非、斯威士蘭、乍得等 10 余個非洲國家和地區發生逾百起 AHS疫情。2020 年 3 月,泰國首次暴發 AHS 疫情,致數百匹馬死亡;6 個月后,疫情傳至馬來西亞。 我國政府立即反應,海關總署、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防止泰國非洲馬瘟傳入我國的公告》(2020年第 48 號)和《關于防止馬來西亞非洲馬瘟傳入我國的公告》(2020 年第 105 號),采取禁止直接或間接從泰國 / 馬來西亞輸入馬屬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禁止寄遞或攜帶來自泰國 / 馬來西亞的馬屬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等措施,以防止疫情傳入。我國是 OIE 認可的 AHS 無疫國,因此泰國、馬來西亞暴發的 AHS 疫情對我國形成較大威脅,其中泰國最近的 AHS 疫點離我國邊境直線距離不足800 km。隨著我國馬術運動的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馬匹被引進國門,但同時也帶來疫病傳入的風險。本研究基于 OIE 風險分析框架,開展 AHS 傳入風險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以期有效防范 AHS 傳入我國。 1 AHS 概述 1.1 病毒分類 AHSV 為呼腸孤病毒科環狀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直徑約 70 nm,無囊膜,基因組為雙股RNA,含 10 個片段。根據病毒中和試驗,確定AHSV 有 9 個血清型,且血清 1/2/3 型、5/7 型、6/8 型、9 型之間存在一定交叉性。所有血清型在東非和南非均有分布;血清 2、4、9 型可見于北非和西非,并偶爾傳播到地中海周邊國家。此次泰國、馬來西亞流行的血清型為 1 型。 1.2 理化特性 AHSV 具有一定的熱穩定性,在有檸檬酸鹽的血漿中,55~75 ℃加熱 10 min 不能使之滅活;72 ℃加熱 120 min 可使之失活;4 ℃下,在含 10%血清的鹽溶液中可存活 6 個月以上;可在腐敗的血液中存活 2 年以上;在 pH6.0~10.0 時穩定,在pH3.0 時迅速死亡,2% 乙酸、3% 次氯酸可使之失活;0.1% 福爾馬林 48 h,0.4% β- 丙烯內脂和二乙烯亞胺以及輻照,可將病毒滅活。 |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